淤地壩作為黃土高原地區防治溝道水土流失的一項關鍵工程措施,對調節黃河水沙關系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淤地壩是流域綜合治理的有效形式,既能增加耕地面積、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又可防止水土流失,應因地制宜加以推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近日,水利部攜手黃河水利委員會以及黃土高原七省(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深刻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首次運用高分辨率立體測繪衛星遙感、低空無人機航測、地面實測與模型計算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圓滿完成了黃土高原地區中型以上淤地壩淤積專項調查工作。此次調查全面掌握了黃土高原地區中型以上淤地壩的淤積情況以及壩頂以下剩余庫容,對淤地壩的淤地攔沙效益進行了定量評估,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以及服務黃土高原淤地壩安全度汛和黃河水沙關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本次專項調查對山西、內蒙古、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七?。▍^)的14711座中型以上淤地壩展開了深入分析。調查結果表明,黃土高原的淤地壩具有顯著的淤地攔沙效益,在推動黃土高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淤地效益十分顯著。根據調查結果,黃土高原地區中型以上無水淤地壩已淤壩地面積達59.62萬畝。這不僅有效增加了黃土高原優質穩產高產的耕地面積,提高了土地生產力,增加了群眾收入,還促進了陡坡耕地退耕和坡面植被恢復,對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是攔沙成效極為突出。淤地壩作為在黃土高原廣泛分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效發揮了防治水土流失、攔泥保土、削減入黃泥沙的重要功能。黃土高原地區14711座中型以上淤地壩攔截的38.23億立方米泥沙,相當于2個多李家峽水庫的總庫容。淤地壩從源頭上阻斷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抬高了溝道侵蝕基準面,減輕了溝道侵蝕,穩定了溝床和溝坡。截留的大量泥沙,對減緩下游河道淤積、助力實現下游河床不抬高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保障黃河安瀾、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意義非凡。
三是社會效益影響深遠。淤地壩以壩代路,連接了溝壑兩岸,有效改善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不利交通條件,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物資、文化交流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黃土高原地區中型以上淤地壩仍具備較大的淤地攔沙潛力,通過淤地壩的層層攔截,仍能有效減輕暴雨洪水對溝道的沖刷和泥沙危害。
開展黃土高原地區中型以上淤地壩淤積專項調查,是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重要舉措。本次調查創新應用高新技術手段,構建了經濟高效、切實可行的淤地壩淤積調查方法,開發了淤地壩淤積量推算模型和庫容自動計算平臺,獲取了黃土高原64.06萬平方公里高精度數據底板、近7000座中型以上淤地壩外業實測數據,取得壩頂、淤積區、下游溝道、泄洪設施等關鍵點位調查數據5萬余個,為后續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大量第一手實測資料。下一步,水利部將持續深化淤地壩淤積專項調查成果的應用,加強跟蹤調查和分析評估,豐富淤地壩數據庫,為黃土高原淤地壩安全運用和黃河流域治理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