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的見證下,首批6家企業成功獲得6家銀行超130億元的融資支持。而促成這批項目簽約的,正是兩部門所建立的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項目聯合推介機制。

在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中,怎樣充分利用政策機制,推動金融部門、產業部門以及經營主體齊心協力、同向發力呢?各方正在探尋新的途徑。
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和生態環境部聯合召開了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推進會。會上,6家企業現場簽署了融資對接協議,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拿出“真金白銀”,為這些企業的美麗中國建設重點項目提供了超130億元的融資。
在推進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宣布,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項目聯合推介機制正式成立。該機制旨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快對接企業需求,推動融資服務落到實處。
當前,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和美麗中國建設面臨著巨大的資金需求。生態環境部牽頭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一次雙年透明度報告》顯示,經測算,從2021年至2060年,我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資金總需求預計將達到約324萬億元。
在此形勢下,近年來圍繞綠色金融的一系列重磅政策接連出臺。202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了《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通過19項重點舉措明確了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框架和路徑。
“我國已構建起較為完備的綠色金融體系。”朱鶴新介紹稱,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為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綠色金融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35.75萬億元,同比增長25.1%,遠高于各項貸款的增速;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額為3.9萬億元。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綠色金融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使其與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等有效銜接,統籌規劃綠色金融支持美麗中國建設項目。同時,應完善綠色金融政策制度,加快制定碳排放核算標準和技術規范,健全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考核評價體系。
這一建議也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方面的積極回應。朱鶴新表示,將持續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支持目錄和統計制度,明確綠色金融的重點發展方向。
發展綠色金融,不僅需要有力的貨幣信貸政策和金融市場工具的支持,還需要更高效的部門協同配合。
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介紹,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政銀企對接平臺和政策保障體系,形成標志性重大工程項目清單并推送給金融機構。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將及時協調解決遇到的堵點和難點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還將聯合當地產業部門建立相關機制,探索制定綠色發展項目庫,并不定期向各金融機構進行推送。
“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服務好美麗中國建設,意義重大、前景廣闊。”朱鶴新表示,各方要共同提升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統籌好提升質量和擴大規模的關系,在推動綠色金融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注重綠色金融對環境效益改善、產業轉型升級的實際支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