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為世界濕地日,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保護濕地,共筑未來”,該主題著重強調全球需共同努力保護濕地這一關鍵生態系統,以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濕地指的是長期或季節性被水淹沒的區域,涵蓋沼澤、泥炭地、紅樹林、湖泊濕地、河口濕地等。它在地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盡管濕地僅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約6%,但卻有40%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在濕地生活或繁衍。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被形象地稱作“地球之腎”。除此之外,濕地還能夠緩沖洪水、干旱、颶風和海嘯所帶來的影響,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復原能力。
不過,據聯合國官網信息,自1970年以來,全球35%的濕地已經消失。濕地是萎縮、喪失和退化速度極快的生態系統之一,其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導致濕地喪失的人類活動包括為農業和建筑業進行排水和填土、污染、過度捕撈和過度開發資源、物種入侵以及氣候變化等。
守護濕地需要各方攜手合作。為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的政府間合作,1971年2月2日,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濕地公約》。該公約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1996年,《濕地公約》常委會第19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自1997年起,各國會在每年的2月2日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以宣傳濕地和生態環境保護。
中國于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后,積極履行公約義務。2022年6月1日,中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濕地保護法正式實施,借助法治力量推動濕地保護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穩扎穩打,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濕地“名片”,成為全球入選“國際濕地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