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咸陽市國家蘋果改良中心楊凌分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張東教授領著記者步入無糖組培室,查看蘋果組培苗的生長狀況。張東向記者介紹:“去年,這里培育了6萬株砧木苗,之后這些苗子跨越數千公里,被運往吉爾吉斯斯坦的示范園用于擴建苗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坐落于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近年來,有著“農科城”美譽的楊凌成了國際農業合作的新高地。2018年,該校與吉爾吉斯斯坦的高校、農牧企業展開合作,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楚河州建成了占地10公頃的中吉果木良種繁育示范園,進行蘋果苗木試種,推廣繁育栽培技術以及果園管理經驗。
??身為示范園的首席專家,張東頻繁往返于中吉兩國。他表示:“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篩選培育適合當地氣候的蘋果品種。通過推廣學校成熟的技術,助力吉方在當地實現矮化苗木的規范化繁育,進而降低果園運營成本,提升生產效益。”
??專家們覺得楚河州具備種植蘋果的自然條件,不過當地冬季較為寒冷,果木的抗寒性成了關鍵因素。經過反復試驗,團隊在示范園確定引進4個蘋果品種、3個砧木類型,目前這些品種和類型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
??張東稱,這些蘋果品種從示范園走向市場還需要時間,但未來要是能培育出種植成本低、符合當地口味的新產品,將有助于實現消費者、果農和企業多方共贏。
??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已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建成多個農業科技示范園,推廣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
??2017年,學校的小麥育種專家張正茂前往哈薩克斯坦,參與中哈糧油作物生產科技示范園建設。8年來,張正茂團隊在示范園持續開展小麥引種工作,推廣寬幅溝播技術,并且篩選出一批農藝性狀優良、抗性強的品種。在同等栽培條件下,這些品種的單位產量相對當地對照品種平均提高20%到30%,最高增產60.51%。
??培育出相對穩定的優良小麥品種通常需要8到12年,通過審定則要耗費更長時間。張正茂表示,如果品種通過哈方審定,未來要形成產業,解決產品銷路是關鍵。目前,示范園已和中哈糧油企業建立合作,共同構建起高校負責品種研發、技術推廣,企業進行種苗收購、產品加工及銷售的成果轉化機制。
??張正茂認為,中國與中亞國家都有培育優質糧油作物、保障糧食安全的需求。海外示范園在培育適合中低產田的小麥品種、土壤改良研究方面有望發揮重要作用。
??除了種業合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還依托海外示范園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智慧解決方案。學校在烏茲別克斯坦建成面積近100畝的節水農業示范園,展示太陽能噴灌機和智能水肥一體化裝置在小麥、棉花種植中的應用;在哈薩克斯坦,學校專家在鹽堿地治理示范園研究節水控鹽灌溉技術,攻克旱區鹽堿地治理難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閆鋒欣表示,當前中亞國家正處于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階段,中國高校可以進一步與中亞國家相關機構合作,探索運用科學技術賦能農業生產,提高其農業數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