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乃萬民之命,國之重寶。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1.4萬億斤,糧食生產踏上了新的臺階。這豐收的成果來之不易,背后離不開全國農民素質的逐步提升以及農業科技的強勁助力。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以下簡稱“農廣校”)作為公益性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構建了由中央、省、市、縣農廣校和鄉村教學點組成的四級建制、五級辦學體系,在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主渠道的重要作用。近年來,農廣校體系緊密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充分發揮五級辦學體系優勢,引領全國各級農廣校,以穩糧保供為核心,以糧油生產為切入點,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訓活動,大力提高糧食生產效能,為服務支撐國家糧食安全積極貢獻力量。

聚焦技術到位率,助力單產提升
“幸虧參加了農廣校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育玉米單產提升培訓班,要是還按過去的知識和技術來管理,根本達不到這么高的產量。”河北省承德縣石灰窯鎮小郭杖子村的郭立然開心地表示。2024年,他承包的150畝玉米迎來大豐收,平均畝產提高了11.3%,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說起農廣校組織的技術培訓,河北省臨西縣搖鞍鎮鄉范莊村的農戶范好順同樣稱贊有加:“我參加過好多次了,專家的講解讓我更全面地掌握了小麥、玉米、大豆等糧油作物的具體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操作要點等知識,讓我信心大增。”
河北農廣校體系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指引,緊密圍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著力提高糧食和油料作物的生產能力,開設了糧油專題培訓班,重點培訓高標準農田建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大豆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應用示范等內容。截至2024年底,河北農廣體系已開設311個高素質農民培育班次,培育了18510名高素質農民。
除了培訓班,農廣校體系還通過多種方式,全時段、全方位為農民提供糧油生產知識技能,讓農民教育培訓的課堂永不“下課”。例如,江蘇省構建了線上線下服務體系,利用“云上智農”“農技耘”等平臺在線解答農民的疑問,精準開展生產技術培訓和在線指導服務。其中,鎮江市在“金色田野”公眾號開設了“‘三農’科普”專欄,組織各級農技推廣機構、本地科研院所通過圖文、短視頻等形式推送選題,讓廣大農民借助手機這一“新農具”學習到專業性和可操作性強的農技知識,實現農業科技知識大范圍、高頻率傳播。山東省打造了“齊魯鄉村網絡學院”線上服務平臺,統籌推進農村實用人才管理培訓系統改造升級及檔案數字化管理項目建設,開發了“全省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農村實用人才地圖”“田課在線學習”等模塊,將30萬份農民學歷教育歷史檔案數字化,提升了農民教育培訓信息化管理能力。
聚焦關鍵時節,增強生產技能
“冬天的麥田管理至關重要,大家要根據小麥的苗情和墑情具體分析,旺長苗、晚弱苗要提前做好防凍管理,缺墑的田塊可以在晴好天氣適當冬灌,確保小麥安全越冬。”今年1月初,一場冬春農民大培訓活動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李集鎮舉辦,夏邑縣農廣校高級農藝師王紅戰結合當前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農民學員講解小麥冬季管理技術要點,該鎮各行政村的100余名種植大戶認真聆聽,積極互動。
冬春季節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時期,也是農民培訓的關鍵時段。除了開辦培訓班,夏邑縣農廣校還將50多名辦學人員分成若干小組,深入各鄉鎮和重點專業村的田間地頭,點對點、面對面為農民群眾提供小麥春管技術指導和服務,現場解決技術難題。
為了提高培訓效果,各級農廣校還注重加強與農業農村部門其他單位的協作配合,借助各層次教育培訓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湖北省竹山縣農廣校緊密依托各鄉鎮農技中心,全面開展冬春農民大培訓。各鄉鎮農技中心主動聯系邀請竹山縣農廣校參與各鄉鎮、村組織的農業生產現場會,同時下沉到各村產業基地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并進行宣傳推廣,營造了良好的技術指導服務氛圍,既擴大了冬春農民大培訓的活動范圍,又激發了農民參與活動的意識和積極性。
“冬春農民大培訓在農廣校體系已持續開展十余年,已成為廣譜性實用技術培訓的重要載體、農民培訓的重要品牌。”中央農廣校負責同志介紹。2024年,全國農廣校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圍繞糧油生產、“菜籃子”產品供給、鄉村文化建設、農業防災減災,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和跟蹤服務,及時把政策信息和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交到農民手中。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農廣校體系舉辦線上培訓0.89萬期、線下培訓2.63萬期,共培訓農民806.27萬人次,發放資料809.87萬份,投入1.57億元。
聚焦防災減災,守護糧食豐收
“最近幾天降雨量大,大家要做好防災準備,有情況第一時間跟我們說。”2024年7月初,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出現連續多日的強降雨天氣,對“三夏”生產極為不利,蘭陵縣農廣校的工作人員心急如焚,趕忙把重要天氣預報和防汛信息發到各個農民培訓群里,同時前往降水較多的重點鄉鎮,實地指導學員開展農田排澇和生產恢復工作。
面對去年夏季農業防汛抗旱的復雜形勢,中央農廣校迅速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級農廣校迅速行動,主動作為,對接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抓住抗災救災窗口期,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和跟蹤服務,及時把關鍵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交到農民手中,服務指導農業生產恢復,降低干旱洪澇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全力配合打好農業抗災奪豐收攻堅戰。
災情就是命令,各級農廣校迅速響應,深入農業生產一線,扎實做好防汛抗旱、搶險減災的各項工作。2024年夏種開始后,安徽省先后遭遇北旱南澇的嚴峻形勢,局部地區旱澇情況持續加重,安徽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搶抓農時、持續推進夏種夏管,加大組織發動力度,掀起造墑播種工作熱潮。在農廣校體系的協助下,安徽省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和1.3萬余名基層農技員進村入戶,面對面指導服務,并多次開展線上培訓,提高技術覆蓋面和到位率。
江蘇省農廣校針對去年夏收夏種以來持續干旱、強降雨、旱澇急轉、晴熱高溫等災害性天氣,聯合多部門開展高溫天氣影響專家會商,分作物細化防范措施,開展農業安全生產技能、農業防災減災救災技術培訓,引導學員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的理念,指導學員科學有效應對,助力減輕因災損失。
“穩糧保供、服務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是農廣校體系的神圣使命和光榮職責。接下來,農廣校將繼續發揮五級辦學體系優勢,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不斷提升農民的農業生產能力和田間管理水平,為服務支撐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央農廣校負責同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