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之際,正是開展冬修水利的黃金時期。近日,記者在走訪過程中觀察發現,國內多地的水利建設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這對于增強水利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堅實的基礎支撐作用。

在湖南湘潭,栗山水庫的修復工作正在加速推進。2024年汛期,該水庫遭遇暴雨洪水侵襲,大壩低涵突發滲水險情。汛后,水利部積極協調并下達中央水利救災資金,全力支持栗山水庫實施水毀修復工程。
“該項目于去年12月正式開工,截至目前,已經順利完成箱涵砼澆筑工作,當前正在進行土方回填作業。”湖南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張志鵬介紹道,此項目計劃在今年3月底全面完工,屆時將能夠保護下游約8000余名人口的安全,充分發揮防洪減災的重要效益。
冬季是筑牢防汛抗旱堤壩的關鍵窗口期。
在長江干流江西段,正在建設的崩岸應急治理工程預計將在2025年發揮防汛減災功能;貴州銅仁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花灘子水庫主體大壩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浙江諸暨的浦陽江店口段綜合治理工程也在穩步推進,這將全面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一座座水壩、一道道閘門不斷加固完善,為夏季的安瀾局面蓄積著強大力量。
2024年,我國在汛期期間有6929座(次)大中型水庫投入調度運用,累計攔蓄洪水達1471億立方米,成功避免了1115萬人(次)的人員轉移。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將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的目標,科學規劃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的功能建設。
水利工程不僅要具備抵御水旱災害的能力,還要能夠保障農業的豐收。
在江西省樂安縣湖坪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現場,挖掘機轟鳴作響,村民們也在緊張作業,他們緊緊抓住晴好天氣的有利時機,積極開展河道清淤等工程施工,全力推進工程收官。
“項目完成之后,周邊農戶的0.68萬畝耕地將不再受到影響。”樂安縣水利局副局長羅榮輝介紹說,通過冬修水利,樂安縣目前已經完成修復9處水毀排洪渠及河堤,成功解決了14個灌區0.6萬畝農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要實現農業增產,就需要充分挖掘土地的效益。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冬修水利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河南封丘,農田水利建設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當地計劃開挖清淤1000多條溝渠,逐步構建起全縣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農村溝渠網絡體系。
該建設項目能夠穩步推進,得益于一套可以隨時更新的溝渠水系矢量圖。封丘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慧娜向記者透露,這套圖涵蓋了封丘19個鄉鎮570個村的獨立圖像,能夠自由分離組合,隨時生成縣級圖、鄉級圖和村級圖,為鄉鎮渠道施工提供了精準的指導。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田水利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在河北邯鄲,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在進行開溝埋設伸縮式噴灌管道的工作。施工人員告訴記者,在需要進行噴灌時,只需通過數字化終端發出指令,控制噴頭就可以伸出地面,進行適量分次灌溉,從而滿足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強化數字賦能,灌區用水計劃編報的時效明顯縮短,配水效率顯著提升,節水成效也十分凸顯。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這對從減災、助農角度推進水利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做好防洪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深化農村水利改革,推動水利工程長久穩定地發揮作用,不斷提升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鄉村全面振興筑牢水利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