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防出血熱早春
作者:首宏蔬菜配送
來源:本站
人氣:237
時間:2025-04-13
●老百姓:對出血熱知識了解甚少●醫生:誤診誤治問題仍很嚴重腎綜合征出血熱,又稱流行性出血熱,簡稱出血熱,是由鼠類傳播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它是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種病毒病。主要傳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嚙齒類動物,包括野棲的黑線姬
●老百姓:對出血熱知識了解甚少●醫生:誤診誤治問題仍很嚴重腎綜合征出血熱,又稱流行性出血熱,簡稱出血熱,是由鼠類傳播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它是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種病毒病。主要傳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嚙齒類動物,包括野棲的黑線姬鼠,家棲的褐家鼠,林區的大林姬鼠和實驗用的大白鼠。目前,我國北方部分地區家鼠型出血熱還很嚴重,而一些老百姓及基層醫務人員因對出血熱的知識了解不多,常常將出血熱誤認為感冒或胃腸道疾病。本病臨床癥狀有發燒、出血和腎臟損害三大特征,典型的臨床表現有五期經過: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嚴重者可并發尿毒癥、腎功能衰竭、顱內出血、肺水腫、腦水腫等。如患者在患病之初自以為是感冒,想“扛”過去,不住院救治或因醫生誤診誤治,可導致死亡。老鼠帶來病據我國出血熱專家研究,腎綜合征出血熱是一個古老的疾病,早在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對其就有記載。1825年在俄國的烏茲別克地區曾發生過本病,當時記錄為“出血性疾病”。我國1931年在黑龍江省開始發現本病。直到1976年,韓國李鎬汪等才從黑線姬鼠體內分離到本病病毒,稱為漢坦病毒。1980年他們又從漢城輕型出血熱流行區內的褐家鼠中分離到一種病毒,稱為漢城病毒。1981年,我國也分離到這兩種病毒。發病遍全球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涉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78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大部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有本病發生,年發病4萬~6萬例,病例數占全世界的90%。該病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家鼠型病例為主的地區(如華北)有明顯的春季發病高峰。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歲青壯年發病居多。多途徑傳播本病具有多途徑傳播的特點。總結起來有三類五種:動物源性傳播、螨媒傳播和垂直傳播,其中動物源性傳播又包括通過破損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三種途徑。實驗研究表明,通過傷口傳播最容易發生,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呼吸道傳播需要較多的病毒量和較長的接觸時間。本病是否也會“病從口入”,目前結論尚不一致。臨床表現多發熱病人高燒可至40℃,持續3~7天。胃腸道中毒癥狀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或全身疼痛無力。三紅顏面、頸部及胸部皮膚充血潮紅。眼球結膜水腫,眼瞼和面部浮腫。出血口內軟腭、咽部及眼睛球結膜出血,腋下、胸背部皮下出血,形如搔抓樣。腎損傷出現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腎功能下降。驗血異常白細胞總數升高,淋巴細胞增多或出現異常淋巴細胞,血小板明顯減少。易誤診誤治有人統計,出血熱病人半數以上被誤診為上感,有的還被誤診為肝炎、腎病、敗血癥、中樞神經感染、胃腸道疾病等,少數被誤診為白血病、傷寒、猩紅熱、冠心病等。華北某市報告本病有如下新特點:發熱時間長,極少有退熱后病情加重者;三痛、三紅及滲出性表現較輕;休克期、少尿期不明顯;腎損害較輕,越期病例增多;病情較輕,但血小板減少明顯。防治有辦法科學防鼠滅鼠與接種出血熱雙價疫苗是主要預防措施。治療仍強調“三早、一就、三把關”,即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就地處理,把好休克、少尿、出血關。合理使用液體療法,治療一期時要考慮到下一期可能出現的危重癥狀。
-
上一條:春防八種疾病早春
-
下一條:$NextArticle